“算法为人”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办
近日,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数字治理研究中心、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办的“算法为人”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办,来自政产学研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算法治理、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等前沿议题。
研讨会现场专家学者展开热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供图)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初晓波教授在致辞中提到,“算法为人”有两个前提:一是“法由人算”,有观点认为,从物理世界到人类心智,甚至整个宇宙完全可以用算法来计算,生命的本质是计算过程。二是“人为法算”,即万事万物都在被结构化、标准化、数据化、算法化。
初晓波认为,在算法赋能和普惠的同时,理解算法的责任和算法治理变得极为关键和重要。北京大学一直在支持数字人文项目,建立了文科数智化平台,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联盟。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指出,数字技术进入社会化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利和弊始终充满争议,要推动人类社会的平等发展,必须动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让数字技术为大多数人创造新工作、为人们赋予更多智慧的力量。算法是数字时代的机器智能之心,应服务于人类的福祉,服务于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部分人。
会上,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文再文聚焦运筹优化算法在数字智能化中的关键作用,从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其在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典型应用,如高铁排班、航天器轨迹优化、生产制造排产优化等场景,都运用了运筹优化算法,有效支持数据驱动的决策、优化复杂系统的智能调度,并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
算法在助力人和社会发展中,也并非“万能”,劳动者依旧对劳动保有主导能力。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陈龙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比较新老外卖骑手的工作效率和收入差异发现,骑手劳动并不完全依附于算法,其劳动过程中常常涉及劳动者的直觉判断和劳动精神,包含了隐性知识和匠心精神,这些都是机器难以替代的人类特质。陈龙强调,这些技能需要时间培养,但高流动率导致许多骑手在技能成熟前就离开了行业,并因此呼吁社会重新认识和尊重骑手的工作,肯定和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帮助更多的劳动者实现劳动技能培养。
关于治理,邱泽奇认为,监管是一柄双刃剑。好的监管不仅要坚守安全底线,促进平等发展,更要保护创新、推动创新。
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王鹏认为,算法已经成为数字社会的技术底座,但算法问题也随之持续凸显,需要多元治理主体和多维治理视角的算法治理格局。
会议最后,邱泽奇强调,算法治理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保障网络空间清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呼吁各界共同努力,推动算法为人。同时,肯定算法在推动社会有序运行、提升生活便利性等方面的价值,理解算法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算法当前的“不能”。他还呼吁真正为人的算法一定是在创新与安全中求得平衡且以创新为引领的算法。
【责任编辑:周靖杰】
来源:贵州省大数据局官网
本文由「
贵州省贵安新区大数据发展促进会 」 原创或整理后发布,欢迎分享和转发。
原文地址:
https://www.gaabd.org.cn/p/1455.html 发布于
2024年12月13日